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最鲜明品格。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出场、理论建构和实践发展,探究“两个行”之所以然的内在逻辑,其根本要义就在于人民性。
历史出场——坚定选择人民
“为什么人”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也是决定其科学性的根本前提和首要环节。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必须坚定选择人民,才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深入溯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出场,“两个行”最根本的历史要义就在于坚定选择人民,从而奠定了科学的理论立场和出发点,保持了正确的理论方向和价值导向。
1835 年,17 岁的马克思在高中毕业论文中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这一选择是马克思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并推动青年马克思一次次的思想嬗变,最终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这一选择贯穿了马克思的人生,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始终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根本区别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其他所有政治力量,根本动因就在于坚定的人民立场。一路走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始终是党坚定不移的初心使命。党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党领导的革命在本质上是为了解放人民,而 不是仅仅为了一般意义上的民族解放。党领导的建设和改革在本质上是为了发展人民,也不是仅仅为了一般意义上的发展经济。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担当,创造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把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有机统一起来,赋予人民以更加鲜明的政治立场、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更加深刻的理论升华,进一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理论建构——科学认识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必须科学认识人民,才能把握历史规律,体系化建构逻辑自洽的科学理论。要科学认识人民,首先必须科学解答“人是什么”问题,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问题和底层逻辑所在,也是决定其学理逻辑和体系建构能否自洽的核心环节。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两个行”最核心的理论要义就在于科学认识了人和人民,保证了学理逻辑的彻底性和体系建构的科学性。
基于人民立场和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批判超越其他学术派别各种“抽象的人”及唯心史观,充分认清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全部历史的过程“决定于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从而建构了“唯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推动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了科学,第一次把真理的制高点和道义的制高点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理论上的彻底性。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立的,充分认清和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党一以贯之的根本性立场观点方法。革命时期,党充分认识到,“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依靠人民的力量赢得人民的解放。建设时期,党更加注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明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各级政府机构之前都冠以“人民”二字,依靠人民的力量建设人民的国家。改革时期,党进一步提出“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问题,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的力量推动人民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进一步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并成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和价值旨归,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和广泛支持,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实践发展——有效“掌握”人民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共同学术追求,也是理论科学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一切创新在本质上都属于人民的实践,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必须有效“掌握”人民,推动人民实践,才能保证理论的创新活力。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发展,“两个行”最本质的实践要义就在于有效掌握人民,保持了常学常新、常用常青的生命力。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及其实践,马克思主义坚持“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在世界一切文明国家里,在西伯利亚矿山的囚徒中,在加利福尼亚的采金工人中,拥有了无数的信徒”,切实在有效“掌握”人民中掌握了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飞跃,彰显出独一无二的创新活力。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帮助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行者们。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党应运而生。党认识到“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是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因而高度重视“掌握群众”工作,坚持把发动人民大众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任务之一。在长期实践中,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有机统一中,在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更加重视“掌握群众”工作,创新提出“群众组织力”这一重大概念,并上升到战略高度,纳入党的执政能力体系之中。坚持不懈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大众化,注重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统一,持续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注重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一系列新概括,获得一系列新认识,形成一系列新成果,保证了党的理论及其实践的旺盛生命力。
历史正道沧桑,唯有人民与时长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走好新的长征路,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的理论和人民的实践有机统一起来,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创新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永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生机活力。
(作者单位:绵阳市委党校)